家屬自我照顧

首頁 > 家屬照護須知 > 凝視幽谷走過悲傷

凝視幽谷走過悲傷

悲傷情緒是個人的主觀感受,每個人都不同,並沒有是非對錯也無法比較。它會同時出現多種感受,也可能陷在一種情緒裡。當情緒出現時,可能與事實不符,但對個人而言是真實的,無須妄加評斷。

悲傷強度會隨著喪親者與逝者的關係深淺而有不同,有的人悲傷期很短,很快便能適應新生活;有的人則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調適。因此,不用要求自己或他人盡快走出悲傷,更會帶來更大的挫折與無助。悲傷需要出口,宣洩情緒會帶來力量與復原;反之,壓抑會帶來更巨大的傷痛。面對喪親的悲傷需要用愛、接納、支持、包容、傾聽、擁抱與時間,一同陪伴喪親者度過。

生理行為與反應

胃部空虛或胃痛
胸口緊迫或抽緊
呼吸急促
有窒息感
喉嚨發緊
食慾障礙
肌肉軟弱無力
缺乏精力、恍惚
對聲音敏感
頭痛
失眠
坐立不安
社會退縮
夢到逝者
避免提起逝者
呼喚或找尋逝者
舊地重遊
隨身攜帶遺物
幻覺
人格解組

辨識悲傷情緒

1

傷心、難過:大部分會以哭泣來宣洩。生活中會莫名沒來由的傷感,也許聽到一首歌或影劇的一句對白,都會勾起心中的傷心處。

2

憤怒:許多家屬會因為無法阻止死亡的發生感到氣憤,將憤怒發洩在醫療人員身上,抱怨醫療處置不當;或抱怨其他家人不參與照顧;對神感到不滿,拒絕再上教堂或念佛。

3

自責:這是憤怒的延伸,轉而怪罪自己。如:為什麼沒找更到好的醫生或醫院?應該繼續做治療的;當初就是沒堅持要他儘早檢查等想法。

4

焦慮:對生死感到不安,覺得自己無法照顧自己。擔心自己或其他家人也得重症,害怕再度失去親人。

5

孤獨:平日習慣相依為命的親密伴侶,一旦過世,便覺孤單,精神、生活沒有依靠。儘管子女或好友在身旁,仍舊感到孤伶伶一人。

6

疲倦:身體和情緒都顯得意興闌珊,失去活力與興趣。

7

無助:覺得自己無法獨自面對以後的生活,或擔心自己無法兼顧多重角色。

8

驚嚇:這是突然聽到親友死亡惡耗的反應。如:重病、意外或自殺死亡。

9

苦苦思念:深深想念失去的親人,想念他的種種,令人陷入深深的傷感。

10

麻木:通常發生在失親的早期。因為悲傷情緒排山倒海而來,讓人感到痛苦無法自拔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轉,以避免崩潰。

11

解脫:當久病親人過世突然感到解脫的輕鬆感。這種感覺是為自己也替病人感到輕鬆,心裡若懷抱祝福與感恩的解脫感,是屬於正向的感受;反之,若伴隨內疚、自責的感覺,則會加深我們的悲傷情緒。

因應悲傷較適當的方法

1

給自己一些時間,接納自己正處在悲傷情緒中。

2

瞭解自己的環境中,所擁有的支持與資源有哪些?

3

找到安全的方式與環境和他人分享。

4

處在不合適面對悲傷的環境時,可以試著告訴他人自己需要獨處。

5

瞭解自己傷慟的根源或原因,並尋求可以幫助自己的人。

6

和其他家人、朋友,共同回憶及分享,整理逝者對自己的意義。

7

藉由適當的運動或休閒活動,放鬆自己的身體與緊繃的心情。

8

特定節日或夜深人靜,難以入眠時,發展一些方法因應悲傷的心情。

9

未曾表達的潛藏情感,要有解決或宣洩管道。

10

多喝水,並保持食物的攝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