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是主觀的感受,沒有是非、對錯。有時像一陣風很短暫,有時會停留比較久,但總會煙消雲散。
當病人被診斷出疾病末期常呈現的情緒反應有:震驚、不相信(醫生搞錯了吧!?)、憤怒(怪醫生、怪家人、怪老天爺或自責)、討價還價(我孩子還小,讓我扶養他長大吧!我如果好起來,我一定幫助別人、做志工)、沮喪(情緒低落、食慾不振、失眠)及被迫無奈的接受;也會出現恐懼、不安、生氣、焦躁、麻木、罪惡感、無助、自憐、悲傷、幽默(自嘲)與懷抱小小希望…等許多複雜的情緒。到末期臨終階段還會出現:絕望、憂鬱、愧疚、想放棄趕快解脫、自殺念頭、害怕被遺棄、沒安全感(無法讓家人離開半步)與莫名的恐懼(恐懼死亡、恐懼無法緩解的疼痛、恐懼死後未知的世界、恐懼與家人分離);也會出現牽掛未了的心願、不放心年幼的孩子或年老的伴侶、虧欠、放下、感恩、希望不要有痛苦的善終..等心情。
情緒是主觀的感受,沒有是非、對錯。有時像一陣風很短暫,有時會停留比較久,但總會煙消雲散。
每個人表現會有個別差異,有的人採取壓抑、悶著不說;有的人會罵人、哭泣或睡覺。經過疏通的情緒可以轉化心情,反之壓抑太久爆發出來的強度很大,會傷人也會自傷。
疏導情緒的方法:說出來、寫日記、聽音樂、逛街買東西、看電影、整理家務、運動、靜坐…等。
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,承認並且接納自己有那樣的感覺。
探索情緒的來源。如:讓自己生氣的是疾病?是家人?自己?或老天爺?
練習將情緒說(寫)出來,或對當事人表達你的感受。
練習用別的方法表現自己的情感。如:畫畫、哭泣、或大叫,但避免傷害自己或他人。
不批評、不建議。如:你不能生氣、你是男人,你不能哭、你應該…。
盡量接納並體會病人的感受或處境。如:上廁所都要靠別人,真的很沒尊嚴或沒用。
與病人討論彼此的感受與期待。依照以「病人為中心或病人的需要」為指導原則。
鼓勵病人多表達感受,並且用心聆聽。如:專注聽,不要邊做事邊聽他說,或打斷他的話。
向病人保證,不管作什麼決定都支持他陪伴他。
與醫療團隊討論,轉介專業輔導人員。如:社工師、心理師、精神科醫師。